觀點優先於視野
隨著中心思想根本觀念的不同,每個醫生所思考的模式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儘管每位臨床醫生都想診斷出最為真確的“病因”,最關鍵的“病機”,但若是觀念不對,就很難去做到。故此,具有追根究底的眼光是很重要的,若期望能做出最接近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建立“病源”的觀點。心中若沒有“病源”的觀念,當我們的視野看到任何“症”時便會對號入座;但若從“病源”的觀點去看,視野便會查覺到疾病的根本所在之處。
如圖,每一粒粽子都各別代表一個“症”,所以有很多粽子,然而線頭卻只有一個,那稱做“證”。所以在中醫診斷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導果為因,審因論治。
每粒粽子都是一個症,這些症都只是病人告訴你或者你所暫時觀察到的“果”,沒錯,它們都只是結果,而收集這些果的目地只有一個→找出病因。所以稱做導果為因。然後再依病因來擬定“治法”“治則”,這個叫做審因論治。
我們以肝火上炎證來做譬喻:除了舌紅苔黃燥、肝脈弦實而數之外它可能還會有下例各“症”→
眩暈、耳鳴→耳鼻喉科(內耳迷路炎)?OR身心障礙科(美尼艾病)?
頭痛、面赤、衄血 →心臟科(高血壓)?
目赤腫痛 →眼科(結膜炎、角膜炎)?
口苦、咽乾、口乾渴 →新陳代謝科?
便秘 →直腸科?胃腸科?
尿紅、尿痛 →泌尿科?
心煩不眠、多夢易驚,重者甚至癲狂 →精神科?
脅肋疼痛有灼熱感 →胸腔科?肝膽胃腸科?
吐血 →胃腸科(消化道出血)?
婦女月經提前量多、色鮮紅→婦產科?
如上,粽子(病症)有那麼多個,我們需要一個一個拆嗎?不用的。我們之所以摸索、收集上述諸(症)目地只有一個『找出線頭(證)』,那就是最原始根本的病機之所在【肝火上炎證】,只要開出具有【清肝瀉火】的藥,上述諸症即可迎刃而解,又何需看那麼多科、吃那麼多藥呢?
也就是說不管蕃薯藤怎生長、牽拖,你只要找到蕃薯既可,那些蕃薯枝葉都只是你尋找蕃薯的線索而已。這很像褔爾摩斯在辨案一樣,抽絲剝繭,理出頭序,一舉破案,手到擒來。
這就如同樣在觀看台灣,不但站在台北、台中、屏東看都會有不同的視野,而且坐船出外海看、登上玉山看、坐飛機看 ... 等,跟在外太空看的台灣都長的不一樣,但你觀看的點越高的話,你所看到的台灣才是最真實的形狀,而不是只看到一個點其餘的都來自於想像,所以說 -觀點優先於視野。
唯有站在至高點的位置,才會看得一清二楚。
文章版權為鄭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