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封健時代宮廷中必有一個御醫團隊,負責宮中的所有醫療健康,但曾幾何時開啟了中醫悲慘的序幕,自古『中醫』這個熟悉的名字,在近代聽來似知非知,有點玄、有點漠生,大概只有對中醫頗有鑽研的愛好者,才會興起一份親切的掌聲。長年做帝王的健康守護神,中醫不可避免得遇上歐美醫學嚴峻的挑戰,這種破壞性事件從清至民國一直漫延到近代,其傳承亦大受影響,俱有全面“脈”
“證”技術的人在近代顯得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凌,幾乎面臨傳承斷層全面停擺的命運,中醫幾乎就快要被夷為平地了。




  所幸近年起,拜網路之賜,及有識之士各個站出來講論之下,中醫漸得到整頓,慢慢有恢復往日風華的契機。《脈學》由失傳再由網路開啟了中醫脈診的另一個高峰,由於脈診其本身確實具有優異的診治能力,我是中醫《脈證併治》的忠實捍衛者,《脈證併治》它的貢獻不只在學術上,在實證上更是經得起考驗。『不怕貨比貨,只怕不識貨』這將可能激起學院派慢慢的改革,希望如此之後中醫將能逐步進入光彩奪目的年代。




近百年來,中醫屢屢重複從零再起的循環,然而命途多舛也不見得是不好。如此反而激發中醫近百年來的派別分歧,在這種意見相佐風格不同的氛圍之下,才能造就眾家『爭鳴』的較量,更能彼此激盪,造就萬花齊放的燦亮光景。沒有那一段慘況也不能造就中醫從此逐漸進入各家爭鳴的年代,使中醫界更加有話題顯得繽紛熱鬧。時下『套方』與『辨證』辯論激烈,前者代表普羅大眾口味;後者卻須立下苦功行之有年才能稍有所成。但這種爭論卻敵不過時勢所趨,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動,中醫界必將產生變革,未來的中醫人將會朝向更開放,更敢於一再的努力去做突破性的嘗試。




如今擔負起復興中醫的重責大任,就落在下一代的新中醫人身上了,在此引頸祈盼中醫能漸恢復昔日水準,更著重於中醫的《病機》治療,又引進西醫的病症治療,也唯有如此醫學才能達到標本兼備的水平。

 

 

 

 

 

 

 

 

 

 

 




圖.文版權皆為鄭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醫師 的頭像
    K醫師

    懸壺簿記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