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醫師您好,我是X大電機所研究生「XXX」,目前進行中醫脈診量化研究,不知可否向您請教一些有關脈診的問題?
1.「平脈」的定義
從古書上我的理解是平脈為不疾不徐、不大不小,而以緩為首要關鍵。
胃根神。
在這些描述中,不疾不徐、不大不小在科研手法上尚好對付。而「緩」就無從了解起了。
胃根神中,我想問胃氣是從何處得知,是由右手關部得知還是難經五難左右手的五層脈位的中間那層來看呢?依此來看「根」是指左右手尺部有脈,還是由五層脈位的腎位來看呢?
2.取脈手法中的單按與總按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我在實驗中以感測器在單按關部與總按手法取得訊號,在一同比較兩者關部的訊號以及兩者脈力最大值時的情形,發現兩種手法有很高的相關性。不知這是否有意義呢?
3.我想比較手部撓動脈其力道的表現。
如以關部來看而以單按手法經由取脈平台取得脈象訊號於電腦中,我可否比較浮中沉時的脈力的情形,如浮強、中強、沉強、浮中強、中沉強、浮沉強、浮中沉強、浮中沉弱、浮中沉平…等情形。
不好意思,若方便再請回答即可,若不方便也沒關係,感謝您。
弟 XXX 敬上
--------------------------------------------------------------------------------------------------------
初答:
這個我有興趣,不過須找時間再回你
不過依我的臨床經驗,脈診儀永遠也檢不出臨床醫師的fu
細答︰
1.「平脈」的定義
從古書上我的理解是平脈為不疾不徐、不大不小,而以緩為首要關鍵。
胃根神。
在這些描述中,不疾不徐、不大不小在科研手法上尚好對付。而「緩」就無從了解起了。
胃根神中,我想問胃氣是從何處得知,是由右手關部得知還是難經五難左右手的五層脈位的中間那層來看呢?依此來看「根」是指左右手尺部有脈,還是由五層脈位的腎位來看呢?
1.所謂的平脈不疾不徐、不大不小,而以緩為首要關鍵。是一
個相對的形容詞,不是一個絕對的名詞。這怎麼說呢?因為
人是活體,俱生理有情感,所以會有體質不同之差異,我們
以簡單的劃分法來舉例好了,把人體組略分為熱性、寒性、
平性的三種體質。
偏熱者其脈會較浮、數、強、剛、滑、續、長、高、厚、
寬、散、粗…等。
偏寒者其脈會較沈、遲、弱、柔、澀、斷、短、下、薄、
窄、斂、細…等。
中性者其脈會介於兩者之間。
以上只要帶有緩和平穩,如海韻一般,即是平緩脈。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同樣是一千元給三個人,喜歡服裝的
人會花在買衣服上、喜歡美食的人會花在吃東西上、喜歡裝
飾之人會花在點綴房子上。同樣都是一千塊,卻因為不同的
個性,而分別有用在衣、食、住上的不同。只要花的快樂、
心安理得、不為非做歹即是平民百姓(平脈),而非歹徒
(病脈)。這就像同樣一種細菌或病毒,感染到三個不同的
人體,其症狀卻反應出有三種不同的證形一樣,菌種一樣為
何感染到不同的人結果會不一樣呢?!所以說有情感的動
物,尤其是人這種超多情感的動物,絕對無法用絕對值去規
範他,只能用相對的值來加以規範他。所以在臨床上你會看
到同樣是陽明熱證,有的醫生開大黃、石膏。有的醫生卻開
蒲公英、天花粉。但卻都有效,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相對
的觀念,而不是一個絕對的觀念。肚子餓了,那怕是漢堡薯
條、米飯麵條只要能填飽肚子,誰又在乎它呢?肚子餓扁
了,連剩飯都會變成最甜美的食物了,不是嗎?!
如上可知脈根最重要的不是在指某一個部位,而是指脈之
來(舒張)去(收縮)都在人體的可控制範圍,即不會脈舒
散的無法收回,也不會脈緊閉到無法張開來,來去皆乘心如
意,沒有任何免強之態勢,即是根本的根。
2.取脈手法中的單按與總按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我在實驗中以感測器在單按關部與總按手法取得訊號,在一同比較兩者關部的訊號以及兩者脈力最大值時的情形,發現兩種手法有很高的相關性。不知這是否有意義呢?
2、取脈手法一樣,也是一種依個人的相對值而定,總按最大的
價值是方便單按時的脈度分辨,因為粗略的總按,三部中如
發現各有凸陷,即能很好的去分出脈的五度來。所以當然以
分部單按較能精細的分辨出病位,及每個病位之間的病性,
然後才可能比較出其間的差量來,如此誰為主、誰為客,才
能一目了然,醫學當然以分的越精細且有規律可依循者為
主,因為基模數要夠大,診斷區分才會容易,這就像發射
飛彈之前,一定要先把位置、性質、炸量算出來,才能精
準的達成目標一樣。
你所謂的脈力最大值也會因人而異,沒有辨法通用在每一個
患者身上,而且在定性上會有很大的困難。
3.我想比較手部撓動脈其力道的表現。
如以關部來看而以單按手法經由取脈平台取得脈象訊號於電腦中,我可否比較浮中沉時的脈力的情形,如浮強、中強、沉強、浮中強、中沉強、浮沉強、浮中沉強、浮中沉弱、浮中沉平…等情形。
3、你這種分法,只能測得體,而不能得其用。
因為中醫的脈學是用來測氣血的,並配合著體、用、時、位
來加以應用的一門學問。血好定出量位,但是氣卻是一種相
對的感覺,會因為各別醫師的精細度、經驗度、體會度…而
日有所增進的一門學問,這就像修車師傅光聽車聲就約略知
道那個環節出了狀況,反觀,讀汽車修理的學生或者教學的
老師,聽了老半天,答案卻是『莫栽泱』一樣。
我們以簡例來形容,如以畫來說,大師所畫的名畫必定掌握
住色、澤,色可以量化,澤卻須靠情感去掌握,才能畫的栩
栩如生,不會像電腦填充的那樣死板板的。所以中醫的診斷
學才會強調要查氣、色,色即是在查陰血,很像現今的血液
檢查值,而氣是在查陽氣,是一種FU,無法量化,譬如你
的親朋好友今天氣色好不好,你一望即知,或者你跟親友談
話的氣氛好不好,你也能感受的出來,但是這些真實存在能
天天感受得到的氣色、氣氛…等,卻無法量化,你感受到一
個女孩子的氣質優雅出眾,但是你卻無法說出這個氣質到底
有多重,是幾公克呢?還是幾毫升…。
所以才會有很多病人明明病的很嚴重,大醫院的儀器卻檢查不出來,只好叫病人去看精神科,把病人當神經病來醫,結果越服藥越"兩眼呆滯",原本沒有精神病卻被搞成精神病來,這就是只重"血質"的量化,而不重視"氣機"的運轉之故,所以,西醫的檢驗報告只能當參考,完完全全地不能取代故有的中醫診斷學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