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依上“內經”的指導原則,可了解中醫非常重視陰陽之平衡(邪正相安為最大指導原則,因人類無法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皆滅絕,而獨存於世界上),善用王道手法,也就是一種【衡法】我們可以上圖來做解說,假如正氣(抵抗力)指數,與邪氣致病因指數各以5為正常指數,互相制約,彼此依賴,則如天秤互相平衡,即中醫所稱的『平人』無病之人,倘若邪正互有消長的話,人體即會出現病態


       我們以一天秤譬喻,R代表 “陰”,L代表 “陽”,〔R5L5〕是平衡狀態故【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素問】、調經論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不知其所以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者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


也就是說R一但超過5或低於5則會產生『內寒證』或『內熱證』;L一但越過5或低於5則會產生『外熱證』及『外寒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