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變萬化的病況,是每位醫師都必需去面對的事實,故臨診時無不戰戰競競,謹慎面對,究竟該如何擬定治療策略?如何在雜亂粉碎的片片症、脈中,尋求突破的契機?醫學首重實務,辨證須以高度的智慧與敏銳度,以豐富的醫理研究來分析病人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一個好的中醫體系需具有明確的「脈」與「證」,就像一脈多葉的樹根、樹幹關係,「臨床辨證」,就像是一棵樹的樹葉,會隨著“脈” “症”、變化而出現消長,但脈、症千變都源於樹根與樹幹的延伸。「脈學」、「證候學」和「辨證學」三者合起來,就構成了整個中醫臨床取效治病的策略架構,得以指導臨床策略性的藥方配置。


         中醫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未來時代的改變與需求做出再發展,架構出新的策略與目標,延伸建構出新的“古今接軌”能力,才能超越現有思想的限制框架,產生改變局面的創新性臨床成效突破,這是一種「兼容並蓄」的醫理思考方式,才能激發中醫未來最不可或缺的維新。一定要把「創新」這種被人視為「離經叛道」的東西,化為深植中醫內部的能力。


        好的中醫氛圍需能創造激發臨床醫生的靈活取效能力,激發他們的職業熱情與多元思考能力,從而去主動發掘各種疾病之難點所在,並努力做出最大的貢獻用以克服問題的困難點,從而帶動中醫界從現有治療能力再做延伸槓桿,試想如果每位醫生都能夠用心、積極,臨床不斷的受到成效的反饋,而不會因為臨床缺乏療效而感到工作乏味,如此從事中醫職業才會有認同感。假如教學者能放下心防,將中醫的發展擺第一優先,給予後學最大的指導,中醫界便會展現出遠勝於以往被動態度而激發出無限的熱情與想像能力。目前大多數的前輩仍採取密而不宣的錯誤觀念,因而造成低療效的工作環境。唯有毫無保留的教學態度,才能達成高度傳承,同時又能改變中醫在社會人士深植的『慢郎中』觀念。

        中醫若想更上一層樓,後輩必須超越施教者,正所謂: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狀元都是老師培育出來的,過去中醫偉大的發展成就,就是以“平衡”
“中庸” 為最大指導原則,用各種治則、方藥讓身體恢復『衡』態,讓機體自行發揮協調的效率,但如今科技日新月異,醫學也面對科技的輔助而變化,中醫療效要的不再只是“平衡”
“中庸” ,更應該多加利用科技新知,加以有效的達到『辨證』與『辨病』互相結合的層面,發揮中醫的結合力,達到創造療效的目地,達成中醫界的再發展與創新能力。



   
    面
對疾病多變的諸多問題,中醫除了應檢視自己的理、法、方、藥以外,注重強化臨床醫生勇敢的去面對各種難治症當被視為首要目標。中醫若想持續在醫學領域做進步,就得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各式各樣的新舊疾病變化模式,並奉行中醫獨特的醫學觀。有很多中醫認為要成為技術的領導者,就必須在宣傳上創新;但沒有人會說,中醫界要在觀念上引領,且試圖比西醫更有創意,更有調適力,因為有創適力的醫生,不會被自己的主觀學識縛手綁腳,反而會不斷重新檢視中醫本身的脈、症、藥、方架構,不斷自我改造,掌握更多突破的契機,如此才能開創中醫的全新風貌。




        我想避免臨床醫師被傳統眶架所束縛住,才是中醫能在醫學領域中屹立不搖的根基。而想要達到醫學創新跳脫這種眶架式的思考模式,就要積極提高「脈學」、「證候學」和「辨證學」可深入層面的多樣化環境,樹立創新靈活的思想觀念,將中醫界從原本過度集中於默守成規的成見中跳脫出來,進而達到能
使使用者自主發揮運用這些醫理觀念的同時都能摒除主觀的意識讓「療效」與「理論」結合起來。中醫學的創新與傳承必須從正確的觀念做起,

所以要不斷強調,中醫師的培養須從醫理的活化著手。讓中醫師在面對疾病時能更靈活地發揮臨症"三定"



結構思考觀念上的鎖定能力。(定位、定性、定量)
       


        醫學靠實像觀察而來,有些靈感點子,正是解決難症問題的好方法,敏銳的觀察能力,靈活且兼容並蓄的思想,才能使醫生有足夠的本錢去面對臨床疾病的千變萬化,多元思考才能在臨症時俱有隨機應變的彈性。在與疾病對抗的歷史裡,醫療成效決定了社會上的認同度,創新、活用比食古不化更有意義,突破潛規則的分析能力將比死板板的傳統知識更重要,唯有具有靈活思考能力的中醫人,才能樹立未來中醫的創新典範。







 


 



圖.文版權皆為鄭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VOTlzOVq8&feature=fvwr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