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醫案及照片已經病患監護人書面授權同意po出。
Y小弟 7歲
初診:
因久咳不癒,嗆咳不止,不誇張,一秒鐘連
咳兩下,可用馬不停蹄來形容,受同儕小朋友排擠,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小孩會被傳染。已拖了約半年,而且越治越咳,西醫看不好改看中醫,中醫看不好改至大醫院,唯都寸效未見。
脈象:肺脈虛緩,脾脈浮緩按之滑中透弦細。
病機:肺脾虛衰,痰鬱逆上證。
治則:補虛降逆,兼潤肺化痰法。
處方:桂枝湯加麥門冬、白芍、五味子、貫眾、玄參、
牡蠣、厚朴、杏仁。
二診:
上方服後仍寸效未見,仍持續嗆咳不止。
脈象:脾脈浮緩按之滑中透弦細。
病機:肝陰不足,胃氣上逆,久咳致瘀證。
治則:養陰降逆為主,佐以消瘀法。
處方:玄參、麥門冬、五味子、甘草、桔梗、前胡、
紫菀、桃仁、紅花、紫菀、牡蠣、百部。
三診:
上方服後頑固性咳嗽仍陣陣而發,咳嗽不止,夜
臥咳最甚,效果還是不佳。
脈象:肺脈浮弦滑,寸盛尺弱。
舌象:舌質淡紅,苔薄白。
病名:小兒水氣〈水飲、痰飲〉咳嗽病。
病因:上二次效果皆不佳,宜重新檢視診斷失誤的方
向,小孩本不易有心情鬱卒沮喪的現象,今因久
咳不癒,吃飯也咳、上課也咳、睡覺也咳、無時
不咳,受人排擠,而發生肝鬱化火上炎,灼傷肺
陰的現象。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今因
肝氣疏瀉無倫,使上焦肺氣、中焦胃氣皆不能順
降,脾氣不能散津,隨肝上浪無度,漸漸形成肝
脾過升,肺胃不降,上盛下虛,射肺而咳。
病機:肝鬱痰結,上逆犯肺,上盛下虛證。
治則:升脾以降肺為主,佐以疏肝化痰,清上導下法。
〈由升取降,旋轉氣機〉
因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乃自然之理也。
痰瘀若不去則津液不暢,是人身之道也。
病邪射肺日久,痰飲停於肺絡,必得先升以豁之,
則肺、胃通降,新陳代謝矣!。
處方:蘇子、前胡、厚朴、陳皮、半夏、桂枝、甘草、
當歸、貝母、杏仁、桔梗。
四診:
症情大為減輕,咳嗽已減輕許多,但夜臥仍偶發陣咳,睡臥不安、偶發半夜磨牙。
脈象:肺、脾脈,脾肝位弦細滑結。
病機:肝鬱氣逆為主、夾食積痰飲犯肺證。
治則:疏肝降逆為主、消食化痰為輔。
處方:蘇子、前胡、厚朴、陳皮、半夏、桂枝、甘草、
神麴、杏仁、半夏、茯苓、桔梗。
五診:
咳嗽大減,只偶發陣咳,但胸悶跑動易喘而多汗。
脈象:關尺肝腎位弦細滑,兩寸心位滑澀,按之偏軟
散。
病機:痰凝肺滯、久而導致心脈兼有瘀結證。
治則:降肺化痰為主、少佐活血通絡強肺之品。
處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桑白皮、杏仁、
貝母、黃芩、五味子、仙鶴草、桔梗、當歸、
川芎。
六診:
咳嗽大致上已消減大半了。
脈象:六脈偏於沈弦細,按之不斂。
病機:肝鬱氣逆現象漸退,但氣陰顯得不足。
治則:瀉肺氣、化痰火以防傷陰之源,稍佐斂肺、養氣
陰之品以固本。
處方:桑白皮、杏仁、貝母、黃芩、五味子、半夏、
陳皮、茯苓、甘草、絞股藍。
七診:
咳嗽基本上已少見了,但呼吸有聲鳴聲,跑動嬉戲時仍稍會引發嗆咳。
脈象:肺脈肺心位弦滑、稍按濡澀。
病機:寒飲束肺、胸積水飲、久病瘀滯仍未退盡。
治則:宣散寒飲為主、輔以滌飲化水、少佐活血去瘀藥
以收全功。
處方:麻黃、杏仁、炙草、厚朴、葶藶子、紅棗、桃
仁、紅花、紫菀、前胡、百部。
《內經》說:『治病必求於本。』,真是金玉良言,由此例即可了解,病機不明,開口動手,全盤皆錯。
還好,病患的家長看病態度正確,會多給醫生思考的空間,不會一昧要求太高,看了二、三趟就拜拜了,要不然到處試醫生,把自己當成小白鼠,最後是有可能變成氣喘…等重病了。
特別聲明: 請不要看到醫案就誤以為各類疾病都很容易就可以解決,那是不可能的,臨床上有更多疾病是醫界尚待突破的,畢竟所知有限,這些只是挑出來較為成功的單一例子而已,臨床上有更多疾病是中西醫都無法解決的。 本部落格收錄刊載之驗案舉隅皆為個人臨床心得,旨在供中醫同業研究討論,期能拋磚引玉、交流研習,文中藥物組成乃供中醫同業瞭解辨證論治過程與用藥思路之用,未載明劑量無以成方,又凡藥物皆具偏性,個人體質、病機不盡相同非經中醫師診治切勿自購藥材服用,身體不適請尋求各地合格醫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