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身心健全陰陽協調則體現
《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反之,陰陽失調則形病及神或形神并病而為各種心身疾病。
《素問.逆調論》說:『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渴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而疾,并乃狂』。
我們以古中醫所說的癲、狂兩證來作比較:
以狂證來說,其主要病機是陰少陽多,形成重陽。
就癲證來言,其主要病機是陰多陽少,形成重陰。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認為:『誦讀吟詠,身雖靜坐,而心神常動,凡五志之動皆陽,陽冒無制』。
故他認為治療勞心傷及陰液,使陰不納陽而動陽的患者,採用育陰抑陽來調治。
《難經第二十難》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難經第五十一難》說:『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何以言之?
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府也。
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藏也。
府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
藏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知藏府之病也』。
《五十九難》說:『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
(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靈樞.行針篇》說:『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所以人的身體,是會因為個人陰陽氣血多少有所差異,而使每個人的行為、語言、心理、病證特點以及接受針、藥後的感受性也都各不相同。
所以《傷寒論》百合病才會如此記載:『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治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治之』。
可見,平衡水火,協調陰陽,是治療身心疾病的根本大法。
《靈樞.衛氣篇》說:『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心藏神、肺藏魂、肝藏魄、脾藏意、腎藏志。』
張志聰說:『志者,精神、魂魄、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