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有人問說:

我覺得中醫之所以被西醫打壓抹黑

跟標準化很有關係

比方說血壓,西醫只要器材標準

不管誰來量,都能得到同樣的數字

於是不管是誰都能論斷病人是不是高血壓

但是中醫把脈的是人

人對脈的跳動的感覺能標準化嗎

假設把脈的跳動強弱分成5個程度

曱醫把起來覺的是5

乙醫把起來覺的是4

那病情就不同,用藥就不同

可是病人的病就是那樣啊!!

 

 

回答如下:

中醫所謂的標準化是在「」字,而不在「」化上,
只要邏輯推理是符合中醫的「」字(脈理丶病理丶藥理丶醫理等),則每個中醫師的結論並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譬如在感冒上,弦與緊都是收縮,也許甲中醫覺得偏緊,乙中醫覺得偏弦,這雖然有所出入,但根據熱漲冷縮的道理它們都屬於,可定義為「證」,有的醫師或許喜歡開麻黃丶桂枝類,但有的卻又喜好開紫蘇葉丶荊芥類等,這表面的藥味雖然不相同,但在本質上的中醫「法則」並没有什麼不同;反之滑與緩都是舒張,也許甲中醫覺得偏滑一些,乙中醫卻覺得偏緩一些,兩者雖然也有出入,但根據熱脹冷縮的道理它們都屬於,可定義為「證」,有的醫師會喜好開石膏丶知母,但有的卻會較喜好開天花粉丶蘆根這表面的藥味雖然也不相同,但在本質上的中醫「法則」同樣也没有什麼不同。

 

再來談到西醫的方面,高血壓的測量,就只是單純的測量而已,所以可以標準化,但是要做結論,或是病情稍複雜的時候,只要您多跑幾家西醫院所,就會發現各種說法都有,何來標準化?又譬如癌症的時候,同一家醫院的開刀部門與化療部門,看法就可能不一樣,也無法標準化,正因為疾病是很複雜的,無法像法律那樣一條一條的固定住,所以醫學院才要讀8年之久。

在中醫的部分,沉脈、浮脈、弦脈……脈象早就標準化了,只是把脈是一種技術,沒學過的人無法掌控而已;就像電視裡的歌唱節目,歌唱走音了,觀眾無法察覺,但是在場的每位音樂老師,卻可以不約而同的指出來相同的地方走音,所以我們不能說音樂沒有標準化,而是觀眾不懂音律而已。

中醫的部分和西醫是類似的,脈象、藥物效能、歸經、禁忌…這些早就標準化了,但是要做結論的時候,一樣會發現不同的說法,這是醫師所掌握的技術有高低,而不同的病候間又會互相遮蓋的緣故。



再說「高血壓」是屬於中醫「」字上的一個『』狀,並非中醫理法上的『』型,不可混為一談,這樣就是對中醫的量化標準瞭解的不夠透徹了。譬如說「高血壓」那要開什麼藥呢?這在中醫上是沒有結論無法開藥的,因為中醫並不對「」下藥,但假如你能透過脈丶證,將它定義成『陰虛陽亢』或『痰瘀壅塞』丶等各種型,那就有結論可開藥了,因為中醫是對「證」下藥。


所以想要判斷一個中醫師所寫的醫案是真是假,只要他宣稱有藥方專治「高血壓」丶「糖尿病」丶「氣喘」丶等,您就可以判斷他所寫的醫案內容是值得懷疑的,因為那根本就只是在「對狀下藥」,而非正統中醫的「對型下藥」,反之,假如這位中醫師所寫的醫案是對「高血壓」的某個型下藥,或對「糖尿病」的某個型下藥,及對「氣喘」的某個型來下藥丶等,那他所寫的醫案就頗值得參考學習,如此才不會越學越「中皮西骨」「學西來指責東」。

4與5是可供數算的,應該不難量化,況且4
5並不是重點,「數」與「遲」丶「大」與「小」丶「有力」與「無力」⋯才是重點,透過脈丶證反饋一多,這個問題並不是問題,況且只要有所懷疑,只需配合外症體徵就可以輕易的排除疑惑,再不具這種能力與功力的話,藥一服用後,病人一反饋回來,也會讓醫者立刻察覺,如此多反饋幾次,不老江湖也會變得很老江湖,功力不知不覺也會加上好幾成。
診察的功力就「不再只是油條」,而是「回鍋老油條」駕輕就熟了。

 

 

 

 

圖.文版權皆為K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解惑篇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