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面子 拿下你偽善的面具
做真實的自己
千萬別打腫臉充胖子,這樣會累壞了你自己。也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會害你不知所措。
人為了面子,往往得做的超過自己的能力。更得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什麼呢?為了面子。
很多人並不想管閒事,但不能不幫忙,因為面子。很多老大為了兄弟兩肋插刀,但卻讓家人過的提心吊膽,因為為了面子。很多名人夫妻早已貌合神離,為何還不離婚,為了面子。很多人想大口吃大口喝,怕破壞了形象,因為面子。很多人沒有錢,但卻搶著付帳,因為為了面子。很多事為何你都無法自在的去做自己,全為了面子。人為了愛面子可以把自己變的像衣冠禽獸一樣,很多人的善良及道貌岸然的樣子都是一種偽善。
有兩位知書達禮的教授去到餐廳吃飯,飯後服務生送上了咖啡和兩塊可口的餅乾,可是手上做的餅乾大小有些差距,所以林教授就客氣的跟張教授說:你請先用。
結果張教授就說了一句:那我就不客氣了!並隨手拿起了較大的那一塊餅乾。林教授一看吃了一驚,隨即正色的對著張教授說:我以為你很有涵養,沒想到你修養這麼差,一點禮貌都不懂。
張教授聽了就笑笑的問林教授說:你說我沒禮貌,如果我讓你先拿你會拿哪一塊餅乾呢?
林教授說:我這麼知書達禮的人,當然會選較小的那一塊。
張教授笑笑的回答說:你現在拿到的不正是較小的那一塊嗎?那你還在抱怨什麼呢?
外在表現的越堅強,其實內心越脆弱,因為得武裝自已。外在表現的越柔軟,內心其實越堅硬。脫下你的面具,你才能擺脫虛假的人情世故,這樣你才能做最真實的自己。
勤修心田迎百福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本就是生命中本質的一部份。靈魂來到這世上就是為了要「體驗」各種不同的感覺。
你說:你只想享受快樂,但問題來了!你沒感受過不快樂,你怎麼體會什麼是快樂?
就像你越口渴,越能感受到喝水的快感,平常你會去重視有水喝的喜悅嗎?唯有在沙漠時,你才會體會水對你的重要性。唯有你失去了腳,你才會發現能用腳走路是多大的「幸福」,等你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能健康的呼吸是多大的「幸福」。一直抱怨工作不好,等你失業了,你才發現有工作的「幸福」。
沒錯!唯有你失去了「什麼」,你才會體會有「什麼」的幸福。現在的你有手、有腳、有工作、有眼睛、可以自由的呼吸,可是你並不覺得那是什麼多大的幸福!
可是當你有一天「失去」時,你就會說:我願意用我所有的財產換回我的一雙腳、一雙手、一雙眼或身體的健康。但為什麼在你還擁有它們的時候,你卻從不「正視」這些幸福,反而盲目的去追求你所謂的幸福。
如果你認為你所追求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那你為何又願意拿那些你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幸福,去交換你原本就有的那些的東西呢?
那你說:我想人生中快樂多一點,痛苦少一點。可以啊!宗教裡面的神不是告訴你方法了嗎?你能帶給別人快樂有多少,你能享受快樂的感覺就會有多少。想有錢就多做財佈施,想有智慧就常印佛經多做佈施,想健康長壽就別殺生或常放生。不過就我的觀點來看「不殺生就是最好的放生」。
因為你放了鳥,蟲就遭殃,因為蟲是鳥的食物。請問?你是放了鳥,還是殺了蟲?
宗教勸你放生,是為了引發出你的「慈悲心」。是一種權宜之計。你聽到做這些事對自己有好處,你才會去做。漸漸做多了,做久了,有感應了,你才會「信」。因為你「信」了,你才會藉由宗教找回自己的自性。你才會思考及發現你來到這世上是為了什麼?全是為了找回愛的真諦。
宗教只是一些有慈悲心的高階靈,藉由世間的一切,讓你發現真正的你(自性),提醒你該回家了,回到充滿大愛的世界。
別一直渾渾厄厄的在這苦多於樂的世間輪迴,因為你什麼也帶不走。
順便在此提醒你!千萬別把宗教及神明當做你想一步登「天」的工具。
佛教裡的諸佛菩薩都是一些具有大慈悲心大愛的高階靈,牠們之所以能成為高階靈的原因是因為衪們通過了人間的種種考驗,了解了所謂的「自然法則」。
因為慈悲心也是衪們所要通過的課程之一,所以衪們的慈悲是不帶有目的的,是一種自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種真愛。
所以當衪「感應」到人間有人在向老天抱怨他很痛苦,衪慈悲心一起,便下凡人間,用「人身」親自示範,示範如何才能成佛給你看。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會有「應」。
可是人有壽命,衪不能永遠不死的留在人間去破壞自然法則,所以只好把能讓你「離苦得樂」的方法寫下來,叫做「佛經」。
為什麼稱為佛經。因為這是祂累世修行到衪成「佛」的「經」過。為什麼叫做佛法,因為這是祂成「佛」的方「法」。
佛真的很慈悲,他從不左右你的自由意志,衪也沒有要你一定要成佛。
如果你只喜歡當人,衪也把如何投胎做人的方法寫在佛經裡告訴了你。也告訴你如何才能不再墮入三惡道。全由你的自由意志自己來選擇。
「心」中有大「愛」,萬物為你所有。所以 佛陀告訴你萬法唯「心」造。
如果你的心中有愛,世間萬法能耐你何。因為「愛」能包容一切的罪惡,融化一切的怨恨啊!
佛經為什麼這麼多部,法門為什麼這麼多宗派,是因為佛也是從幼稚園慢慢念到研究所畢業的。
世上的人口這麼多,每個人的程度都不同,所以佛為了方便云云眾生,創了八萬四千種法門,為的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能讓自己快樂修行的方法。
所以很多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矛盾。其實那並不是矛盾,而是你進步了,所以幼稚園的教材書已經不適合你了。
禪宗教你參禪,淨土宗教你專唸佛號,律宗教你嚴守戒律。你就會產生疑問?到底哪一個才真的有用?
我告訴你,都很有用。但你得「專攻」一門。為什麼?
就像你想在音樂方面想有所非凡的成就,你就得選擇是要專攻作詞作曲呢?還是專攻樂器呢?這就像你得先選好自己的信仰,是佛教呢?還是道教呢?還是基督教、回教或印度教呢?你得在選擇好之後再找一樣「專心」的去學習去練習。
譬如你選擇了樂器方面,可是你一會學小提琴,一會學鋼琴
<span style="color:maroon;font-family:新細明體;font-size: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