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神衪只是負責監督你
人從出生起,你一生的腳本早已寫好;但我要提醒你!這腳本是你自己寫的,不是老天也不是神,因為只有你知道自己被當了哪一項科目,所以你得一直輪迴,直到你學分修夠或補考通過你才能從人間大學畢業;但我更得告訴你,只有「人」可以安排生命的腳本,如果你的靈太過低階,輪迴到畜牲道或餓鬼道、地獄道去,那你連安排腳本的權利都沒有。
事實上,人的「命運」是每一個靈魂根據他自己的需求而選擇的,神只是負責監督你,一旦你運用了你的意志力將心念轉變,你的命運也將改變,就像貝多芬是個聽力障礙者,他的靈魂選擇了耳聾的人生劇本,但他卻不像他的命運低頭,因此他成了舉世聞名的音樂家,,一個聽力有嚴重障礙的人能成為音樂教父,難怪他能稱之為音樂之神;像汪洋中的一條船作者鄭豐喜,口足畫家楊恩典、輪椅醫生陳建民,都是不向自己所安排的劇本低頭。
我們崇拜神明是因為衪們的智慧,我們尊敬衪是因為衪們的慈悲與大愛,不是因為衪們能替我們的命運改變什麼,不是因為衪們能為我們的人生決定什麼!
我們要學習的是藉由這付肉身工具對感覺的貪戀,來訓練我們的靈魂,擺脫我們做人的「執著」,執著名利,執著權勢,執著性愛,執著兒女,執著感情,甚至有的宗教徒執著他信仰的神才是真神,他信仰的宗教才是最完美的宗教;何苦呢?
你所執著的這些東西,在你肉身工具毁壞的那一天,你什麼也帶不走,你窮盡一生所追求的幸褔,你一樣也留不住,因為你誤認了肉身為真我,你浪費了一生的時間,都在為你靈魂附著的這個工具著想,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你的本靈離開了身體,你才發現居然沒為(真我)盡過半點義務,你才發現你所信仰的神只能愛莫能助的站在一旁看著你的靈魂墮落,你要了解信仰神明的虔誠跟進化你的靈性完全是兩回事!
我看很多人求神拜佛很虔誠,但虔誠代表的是一種「乞求」,乞求神佛將慈悲流向他,但高階的神靈卻不同,神佛是慈悲的,慈悲是「給予」,是把「愛」流向他人。
所以當一個人懂得從虔誠走向慈悲,那才是真正的宗教!因為「宗教就是教人從人性走向神性」,將你虔誠為自己祈褔的心,轉化為虔誠的為眾生和諧祈褔的「慈悲心」吧!只會求神拜佛並不能為自己帶來好運,但慈悲心的無求付出卻反而能無形中自求多褔!
所以當你運氣不好時,別誤會神!因為衪只是負責監督你和指引你。
記得放下身體得失只用你的靈生活
記得用你的靈生活,才能藉由人生種種的不幸來強化你的靈性。記得用你的靈生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是幸褔!這樣你才能懂得真正將慈悲的真「愛」種子散播出去。
說個故事輕鬆一下 —
有一個國王很依賴一個很有智慧的大臣,只要有任何疑難雜症這位大臣都能解決,有一天國王練劍不小心削斷了自己的兩手指,為此國王懊悔不已;大臣看見了,安慰國王說:陛下!世上沒真正的不幸,況且這也不是什麼太大不幸的事,別太掛在心上;國王一聽!認為這位他一向最親近的大臣怎麼說這樣的風涼話,一氣之下就把這位大臣關進了大牢。
過了一陣子,國王去叢林裡打獵,結果迷路誤闖了食人族的地盤,於是食人族決定拿國王拿來祭拜他們信仰的天神,可是儀式進行到一半,祭拜的巫師發現國王少了兩個手指,便急急忙忙從抬架上放下了國王,因為他們的信仰規定四肢不健全的人是不可以成為神的祭品,也由於國王象徵了不幸,所以食人族便放了他,以免為族人帶來不幸,國王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國王回到了宮殿想起了他最親近的大臣說過的話,覺得他說的有點道理,於是便釋放了這位大臣,但國王心中卻有些疑惑,便問這位大臣說:我的不幸成了大幸,這下我看懂了!但你被我誤會關進大牢去,這樣的不幸你如何解釋?只見大臣微笑的對國王說:如果不是因為你誤會我,把我關進大牢,那陪伴您去打獵的大臣會是誰呢?國王頓時恍然大悟!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觀。
放下你「身體」的得失,用你的「靈」享受生命中一切的「幸與不幸」,每當不幸降臨,你總是會抱怨,為什麼?為什麼是我?你會說:我怎麼這麼倒楣!為什麼受苦的要是我?但幸褔降臨時,你從不會問為什麼是我?當你一切很美好平順的時候你會去問為什麼是我嗎?
人生中,我們一直在追求完美,但我們為了表現完美所刻意做的努力,正是造成我們不完美的原因。
有一位富翁,花費了巨資要蓋一座完美的花園,完工後,他為了維持完美的花園,他雇用了五十位園丁,他要求園丁要拾起園中的每一片落葉與散落在地上的枯枝,並不停的修剪花草樹木;有一天,一位智者來到他家,這位富翁帶他去欣賞他的花園,並問他感覺如何?只見智者回答富說:很漂亮!很像一座完美的墓園。
太過完美就是一種缺陷,應該說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缺陷,花園本該就有一些落葉枯枝才自然,「自然就是美」,自然的缺陷本身就是一種完美。
四川地震的災民,在地震發生前,一定很多人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夠完美,地震發生後,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房子,失去了工作,失去了財產,失去了四肢,這時才發現!「原來的生活早就已是一種完美」。活在當下吧!自然就是美。
刻意想讓某件事完美,就會不自然,自然也就不可能會是完美,別讓「失去」來到時,你才發現自己早已擁有人生中太多的完美。
放下是幸褔得失只是過程幸與不幸都是褔
我們人會痛苦是因為放不下太多的人事物,因為人什麼都有個「我」字,我的錢,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工作,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兒女,我的父母,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最後連神都變成你的;我的神最棒,我的信仰才是最完美。
這些「我的」都只是你的「身體」要的,為了迎合你身體的慾望,為了你這身工具的感覺做的,本來我們來到人世是為了藉由肉身來淨化我們的靈魂,結果沒想到!靈魂反成了被肉身禁錮的奴隸;這全是因為你把這靈魂附著的工具當成了真的我,直到你生命大限來到時,你才發現自己像蜜蜂一樣,庸庸碌碌的過完一生,卻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因為你什麼也帶不走,因為你被「假我」利用了一輩子,最後什麼也沒為你的本靈做。
為什麼佛法想盡辨法要破你的「我執」,因為我執不破,道理講的再好,說的再明,也敵不過一個「我」字;這就是為什麼佛經老是重覆的訴說著同樣的道理,為的就是加深你的印象,破除「我」這個字,我字一破,沒有了我,「得失」便沒了,得失沒了,神性就顯現了!很多的高階靈來到這世上,除了是為了渡有緣人外,也順便可以在這個五濁惡世中,更能將自己的神性磨錬到完全屹立不搖的境界。
任何的選擇都逃不掉「得」與「失」「來」與「去」
阿褔撿到了一個神燈,燈神給他三個願望;阿褔想了一下說:第一個願望他想像張三一樣,做一個超級大富翁;第二個願望他想像李四一樣,做一個最大尾最威風的黑社會老大;第三個願望他想像王五一樣,娶一個像阿美那麼美的大明星當老婆。燈神說:這並不難!但你確定嗎?我看還是帶你去看清楚再決定吧!
於是阿褔跟燈神來到了張三的毫宅,見他因事業龐大而過於勞累,也因紙醉金迷的生活掏空了身子,更因貪圖美食使得自己得了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的疾病,而奄奄一息的躺在他百萬的名床上;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幾個兒正在祈禱他早日升天,以便得到他龐大的家產。
隨後又帶他到李四用餐的餐廳,只見一大堆的保鏣圍著他,連上個廁所保鏣都得隨侍在旁,因為李四為了維護他在道上的地位與名聲,樹立了太多的敵人,他怕隨時一個不小心就被仇家幹掉;阿褔看見了說:他這樣比坐牢還慘!
接著阿福又來到了大明星阿美的家,看見阿美正盛氣凌人的罵著她的傭人,甚至還將煙灰缸丟向她的傭人,阿美修理完傭人,接著拿起電話,只聽見她說:王五!你以為你是什麼東西,多的是人在追老娘,你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什麼德性,敢跟我使臉色,我要跟你離婚,你找好律師吧!阿福看的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燈神說:如果沒有問題,那我要準備實現你的願望囉;阿褔說:請等一下!我發現我什麼都不缺,因為我有張三買不到的健康,我有李四所沒有的自在與自由,至於阿美,我的老婆可比她賢慧善良多了。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得失面,對這個好,對那個就不好,宇宙的「真相」便是沒有絕對的好壞,沒有絕對的善良與邪惡。
就像從小失去父母的人看起來好像是不幸,但長大以後才發現自己少了奉養父母的負擔,也不用擔心父母的健康,不用煩惱父母的身後事,更不會發生婆媳之間的問題或產生代溝,從小沒有父母的人也較早熟,較能獨當一面及適應社會。
有的夫妻不孕,沒小孩真的很不幸嗎?沒小孩也還不錯啊!少了養小孩的負擔,又不用擔心小孩的健康,不用擔心他過馬路,不用擔心他學壞吸毒混幫派,不用擔心女兒嫁的不好,不用擔心兒子娶的媳婦不夠賢慧,不用擔心的事實在太多太多了;任何事都有「得失」面,用你的「靈性」來看清人生的得失吧!別被你身體的感覺,及多數不用靈生活的人,影響了你看清生命的本質!
什麼是生命的本質?「得、失、來、去」便是生命本質的一部分;舊情人去了,就代表新戀情的到來;我們兒女的到來,意謂著我們父母即將的離去,貸款買了房子,代表你擁有了房子,但得犠牲某些的娛樂,因為你得準備一筆錢交房貸。也許上輩子你是個殘障,不「死」,怎麼有這輩子健全的你。有得必有失,有來必有去,有這樣的認知,人生哪還有什麼煩惱!
人生的每一秒中都要保持著放下,放下不是什麼都不要,放下就是不要「執著」過去,放下就是「活在當下」,唯有不斷的保持放下的「態度」,一直的放下過去,我們才能專注的活在現在;唯有專注的活在當下,我們才能真正的享受到身邊擁有的幸褔!
宗教常說:放下!放下!放下不是什麼都不要,那放下什麼呢?放下你的「得失心」啊!也就是指放下你的「執著心」!人的煩惱其實百分之八十是自找的,是來自於自己的「執著」,是來自於自己的「得失心」。
人沒有的時候想得到,得到的時候又怕失去,失去的時候又怕痛苦,人的一生雖還沒結束,卻自己早已在得與失的痛苦煩惱中輪迴了數千數萬遍。
其實如果您用智慧仔細想想!打從我們自娘胎開始,這條命便已是「無」中生有,哇哇!落地的那一剎那,也是赤裸裸的什麼也「沒有」帶來;所以您不管好命不好命,有錢沒有錢,您今天所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花的每一塊錢都是多得的;因為您來到這世上,您是什麼也沒帶來,甚至連這條命都是父母和老天給的,所以人生算來只有得,何來失呢?。
既然人生只有得沒有失,為何還那麼多人在抱怨中過日子呢?那便是因為大多數的人只知道忙忙碌碌的過日子,為了過生活得爭取更多的資糧來保障自己的未來,當爭取到更多的同時,便以為那已是自己擁有的,如果因為意外或疏忽失去時,便會認為是一種失去,是一種痛苦。
其實各位仔細想想!連我們這身肉身我們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如果你有擁有權,為什麼當您生命大限來臨時,你保不住它呢?
所以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你是能真正擁有的,你能真正擁有的只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愛,因為只有它能提昇你的「靈性」,只有大「愛」能只帶善業不帶惡業的永生陪伴你的靈流轉到每一世去,所以我常勸追求慾望太重的人一句名言: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可以活過明天,可是大家都卻為了遙遠而看不見的未來,而忽略了今天就該享受的幸褔。」
況且人生中的得失,也不是我們當下就能斷定的,以下的兩則故事供各位作一個省思:
有一位大老板要去義大利談一筆大生意,結果跟他十年的秘書竟然不小心把護照遺失了,氣的這個老板當場開除了這位跟了他十年的秘書;但沒想到後來這位老板本來該搭乘的班機竟發生了空難,這時老板發現撿回一條命,也認為那個秘書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不但登門道歉,更以加薪升職來表示誠意,可是卻被那位秘書拒絕了。這其中的得失與因果緣份的奧秘,我稍後再為各位說明!請各位先耐心的看完下個故事:
賽翁有一次不見了匹馬,他的僕人急急忙忙跑來告訴他,可是賽翁一點也不以為意,並告訴僕人不用煩惱;過了一陣子那匹不見的馬不但回來了,還帶了另外一匹駿馬,僕人很高興的禀告賽翁,賽翁仍然不以為意,覺得沒有什麼好高興的;後來賽翁的兒子為了馴服那匹意外得來的駿馬而摔斷了腿,賽翁知道之後仍然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過了一陣子邊疆民族打仗,大部分的青年都被徵召且戰死沙場,可是賽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腿沒被徵召而保全了性命;這便是「賽翁失馬焉知非褔,賽翁得馬焉知非禍」的由來。
這兩個故事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人生中的得與失,其實就是冥冥之中就你自己的靈魂造就的因果早就安排好的功課;你造惡業,就安排你得而復失,讓你感受「失去」的痛苦,讓你學會懂得什麼是珍惜!什麼是知足!你造善業,就安排你失而復得,讓你懂得什麼是「付出」的喜悅!什麼是「施比受更有褔」!
其實這些得失就是根據你靈魂的需求,所給你自己安排好的人生功課;很多人不知道人生的得與失是可以算定的,是依據你前世今世的善惡業來定的;況且有些是定業!
什麼是定業呢?就像我曾經失去過親人,但世上誰不會失去親人呢?悲歡離合與生老病死便是是人就得面臨的「定業」;您只要好好把握與身邊人的緣份,懂得惜緣惜褔,何來得失呢?
譬如父母在世,你得好好把握時間孝順父母,不管你與父母緣份長短,你都得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緣份,跟兒女的緣份也是如此;談感情也一樣,好好享受每一段感情帶給你的成長,不管結局是好是壞,對我們的成長來說都是只有得沒有失;你會覺得是失去是因為你不了解「因果」,是因為不懂「緣份」已盡,也是你沒有好好珍惜當下的緣份所以感覺遺憾,會使你感到痛苦的原因更是因為你從未用靈魂在生活,只用「身體」的感官在生活,所以你得失的感覺才會產生宗教上所謂的「業障」。如果你真正的放下了得失,業障便無法現形。譬如你曾經前世在感情上欺騙過他,所以這段感情自然就會無法讓你得償所願,因為得讓你學會知道辜負別人的感覺,這樣你才能體會別人當時的痛苦,唯有如此,你才會修正自己的行為,直到你這門功課做完為止。如果你現在懂了「隨起緣滅」的道理,放下了得失,痛苦便無法產生,痛苦無法產生,業障又如何能形成呢?
所以我們人才需要借助宗教上的智慧,看清「得失只是業障與褔報的現前」;孽緣盡了代表你還完了,善緣盡了代表你褔享完了。
就像第一個故事中那位秘書,其實她本來就是那位老板今生的貴人,因為過去世她受過那位老板的恩惠,所以今世便來替他做事並冥冥之中救了她老板一命,當她還完了,緣份盡了,緃使給她升職加薪她也不會再有任何眷戀。
這也就順便說明了在愛情的領域中,為何有很多我們不珍惜的人,等到對方死心了,我們才發現了對方的好,那時我們再怎麼花盡心思都無法挽回對方的心,因為他還完了,緣份也已盡了。
我們再看那位老板,雖然他最後認定了那位秘書是他生命中的貴人,但他還是沒有跳脫出因果中的得失心,因為那是飛機發生了空難,如果飛機沒事呢?所以也做出的決定仍然沒有跳脫出得失心啊!
所以人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人只有靠修行才能洞悉人生的奧秘,才能使你的靈變的「先知先覺」,才能在事情發生時清楚地真正看清得失,這樣你才能替自己減少大半人生不必要的苦!這樣「先知先覺」的我們才會像塞翁一樣,才不會像那個「後知後覺」的老板,如此我們才能走在命運的前頭,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把握人生,來真正「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老天是公平的,衪給你關了這扇門,一定會替你開起另一扇門;就像從小沒父母關愛的人,他也少了奉養父母這門人生功課;沒有子女的人雖然少了養育的花費與煩惱,但也同時失去了將來老年時該享的天倫之樂;國家元首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他也少了隱私權與平民百姓生活上的寧靜與平淡,因為他得接受全民及敵對政黨的檢驗,戰戰競競的過生活。
得與失本來就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徘徊,如果您不運用智慧來看清「因果」所造成的得失,那你要煩惱的事當然會多上好幾百倍。
我記得我有一次不見了錢,心裡很不捨,也放不下;後來我袓父跟我說:錢不見也是別人撿去用了,有什麼好放不下的,況且撿到你錢的人一定是跟你有緣的,也許是你前世欠他的,就當還他好囉!當時年輕,得失心重,現在經過了人生的磨鍊與成長,想想袓父說的話,才知袓父早就從他的人生領悟中放下了得失,也練就了一身先知先覺的道行;別再計較得失替自己徒增煩惱,況且很多事也不是你計較就能改變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啊!」
在我現在的領悟認知中,連「失去」也是一種「得到」;就像世上沒了壞人,好人這個名詞也不存在了。如果你的生活中不曾有過痛苦,你又怎能體會喜悅的存在呢?如果世上不再有失去,人人都只有得到,那得到又有什麼稀罕和珍貴呢?世上再珍貴的東西給你擁有的同時,你也同時擁有了怕失去的煩惱。所以才說:「放下是幸褔,得失只是過程。」
富貴!富貴!富在「知足」,貴在「能退」!
快樂其實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快樂的人並沒有「多擁有什麼」,快樂的人只是「少了許多抱怨」。
別忘了!人最無法算計的便是名利與財富,不是你的,縱使你處心積慮屯積財富,也只是等待不肖子孫將來替你傾家蕩產,況且名聞利養從來也就不受我們的控制不是嗎?一次的天災,一次的車禍,一次的意外,一次的戰爭、一次的大病就足以摧毁我們的全部!什麼是你能算計的?什麼是你能計劃的?
人性中有一種悲劇傾向,就是老是喜歡冀望未來,老是嚮往著地平線那一端的神奇玫瑰,卻無法欣賞自己窗前盛開的野花;也就是說:人常常不會享受已擁有的,也看不見自己擁有的,因為他把注意力與精神都放在了那追求「遙遠而看不見的未來之上」,所以他哪有時間可以停下腳步享受他所擁有的幸褔呢?
因為來自外在的「誘惑」和人與人之間的愛「比較」,早就使他忘了什麼是活在當下!
就像已經小康的人不懂的「知足」,他為了讓事業更上一層樓,他得放棄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得放棄生活中該有的育樂,因為他得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有一天他得逞了,卻發現自己也已經老了,才發現這麼辛苦為的是什麼?才發現事業成功之後換到的花天酒地與酒池肉林,大魚大肉與紙醉金迷的生活只是掏空了自己的身體,最後才發現是自己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自己一生平淡的幸褔;其實平淡平凡的人生才是真幸褔!因為只有平凡的人才能「有時間」停下腳步享受人生的美啊!
宗教也常教人活在當下;什麼是活在當下呢?就是接受一切好與不好的人事物,好的善緣使我們喜悅,不好的惡緣使我們成長,珍惜一切「好與不好的緣份」,「不經一番寒澈骨,哪聞梅花撲鼻香。」
人要活在當下啊!人得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千萬別再憂鬱已過去或已成為事實的事;一位失明的哲學家說:最可悲的不是因為你看不見,而是你無法接受看不見的事實。他認為失明之後他更懂的用「心」看世界,所以一念之間所產生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其實你所認為的你並非是真正的你,反到是你「心」怎麼想,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位哲學家放下了「得失」,學會了用知足的心來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懂得「貴在能退」,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他的人生比許多明眼人來的幸褔多了。
人真正能擁有的就是「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的人才懂得什麼是「知足」。因為知足的人便覺得自己已擁有很多,貪婪的人便只會抱怨自己不如別人;等哪天自己缺了手、少了腳、破了相、瞎了眼,便會開始回想自己以前的日子多幸褔,便會後悔自己當初為何不懂得珍惜自己曾經擁有的一切,便會心中想著:我什麼都不要了!只要能「回到以前」就好了。
人如果懂得用「靈魂的角度」去活在當下,人生將會減少百分之九十九的遺憾。
「千金難買早知道」。人啊!為何非得走到了那一天,才會清醒呢?放下得失心吧!用知足常樂的心來過日子。
「如果今天都過的不開心,又何必去煩惱明天的事呢?」不管明天有多槽,我們已真正「知足」的活過今天。
我送給大家一句咒語,這咒語我把它貼在我的浴室鏡子上,每天刷牙洗臉時我都會默念一遍,回家就寢前也會默念一遍,它能使我的靈魂每天不管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都能使我不起得失心;你一定得貼起來,因為人有墮性也很健忘,如果你天天看見這咒語,你才會深植心中,也才會在你的生活中真正產生作用。
那咒語是:「當我正在煩惱沒有鞋穿的時候,我突然看見了一個沒有雙腳的人,頓時我的煩惱就消失無蹤了!」
在我們的人生中縱使有些不如意,那跟真正不幸的人比起來,我們已算是活在天堂了!找回你的赤子之心,過著「知足常樂」的生活吧!
寬恕別人的同時其實放過最多的是自己
地球上的生物中,只有人類學得會寬恕這個名詞,如果我們一直只扮演著被人寬恕的心,或是不懂得寬恕別人的人,那我們與一般禽獸又有何差別呢?
我們做人要懂的將心比心,「若要人像你,除非兩個你」,做事要常懂得模擬別人的心態和立場,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時,又怎麼能苛求別人接受呢?記得!你一根手指頭指著別人罵時,有三根手指頭指的是自己;況且我們在指正別人的過錯時,我們難道沒有犯過相同的錯誤嗎?但為何我們能理直氣壯呢?因為那是我們欺負別人不知道!所以才說寬恕別人,其實原諒最多的是自己。
主耶穌說:我們如果寬恕傷害、出賣、欺騙、壓榨、逼迫我們的敵人,那衪才有權柄也寬恕赦免我們的罪,而且受到的打擊越大,同時我們被赦免的罪也越多。
主說:如果我們不願意從心裡真正釋放及原諒過去傷害我們的敵人,那我們又有什麼「權力」要求主原諒我們對別人的傷害及我們過去所犯下的罪業呢?
主說懂得放下及寬恕的人,將使自己立即獲得「重生」,因為寬恕敵人的同時,原諒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懂得常寬恕別人的人一定比較快樂,因為「生氣!就是拿別人犯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況且,如果不曾受過欺騙,沒有損失過錢財,又怎麼會領悟到要珍惜眼前的幸褔,又怎麼會體會到要珍惜錢財的運用,所以當我們碰到傷害、欺騙、壓榨、逼迫我們的敵人時,我們應該原諒並感謝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我們無法看清自己身上也有的缺點,不是因為他們,我們無法提醒自己千萬不可以自己有了切身之痛再去傷害他人,不是因為他們,我們便無法從成長中培養自己的抗壓性;就因為有了這些敵人,才讓我們明辨是非,才讓我們有如梅花在寒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