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鈞一髮



問:


鄭醫師您好: 我是XXX,  我對脈診有點疑惑的地方就是我是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人也許本來心跳沒那麼快一到診間心跳變快也許血壓還上升這樣把出來的脈是否正確? 又因為耳鳴的關係心情比較焦慮不安舉例來說也許原本沒有心律不整把脈之下變成有, 中醫是否有捨脈從證的說法我的情況是否符合這種說法?


答:


這些本來就是要全部都真實的反應在您的脈象的啊!


如果脈可以隨您的心思控制的話,那反而不準了,


就因為忠實的反應了您的全部狀況,才能查出您的病源與緊張有很大的關係啊!


您上述的那些狀況,通通都該忠實的反應出來,完全不用想太多。


同理,


會問這些問題就已明顯的被醫者觀察出您易焦慮的心態了,


一個大而化之的人,是不會有這些問題的,


所以依您的言行反應,也能判斷些病情(病機)的大致方向來的。


譬如:


我們學語言的初期需要先用音標去併音,但等您熟練了以後,當您在與人對話的同時根本不會先去想著音標怎麼併,但是一遇難字時我們又會回去找字典查詢了,屆時您又需要先看音標了,然而我們會因此而 “捨字從標” 呢?或者是會“捨標從字”呢?還是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呢?都不須要吧!兩者本來就是互補的啊!。


再如:


不管學任何功夫或者棒球、藍球…等,都會有基本動作,基本動作練的扎實的人,其往後的路才會走的久遠,一但您熟練了基本動作之後已變得能夠揮灑自如了,當您真正上場打鬥時還會先想著功夫的基本套路嗎?打棒球或藍球時會在球場上先想基本動作之後再來揮棒、投藍嗎?都不用嘛!對不對?但您能說那麼我們應該捨棄基本動作,不用浪費時間先練基本動作就可以揮灑自如嗎?或者說真實上場時都要依基本動作而捨棄隨機應變嗎?所以兩者都不可捨,他們根本就是互為一體的東西,就如車子的“輪”與“軸”是互為相輔的缺一不可,這就是古中醫書裡面常在強調的“標”“本”或者叫“體”“用”的問題了。


 


這就像歌星唱歌時是不會先想哆、芯、咪…的。


 


所以在禪宗裡面才會有一個公案:


說當您要渡河時需要舟,但當您上岸時是不需要背者舟走路的,但是沒有舟您又渡不了河,可是上了路您又不可以捨不得那個舟。


記得好像是五祖說的:『落紅本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天落花凋葉看似很無情,但化成泥土來又能養護出鮮紅的花朵來。


這就叫春秋,就像春秋戰國雖然是一片狼藉,看是無情悲悽,但卻也是創造另一翻盛世的根基。


這就是“體用”互補“標本”同行“輪軸”運轉的道理,完完全全沒有捨誰從誰的問題,只有如何好好互補的問題而已。



 


以上希望您看的懂我想表達什麼,祝褔您長智慧,不再為諸事外象所迷惑


 



圖.文版權皆為鄭醫師所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