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重視“平衡”,以協調陰陽作為分析疾病與治療疾病的指導方向。然而陰又可再細分為太陰、少陰,陽又可再細分為太陽、少陽。如是則可以一個即簡潔又俱代表性的字來概括它,所以稱其為,它們是互相拮抗互輔的 


      當金、水產生了向心力至力竭盡時,隨著就會產木、火的離心力,如此一向心、一離心相對的會產生一個介於中間的間值,我們稱它為。這才是中醫五行的真諦。所以陰陽五行六氣是宇宙萬物普遍的規律。於是人的生理、心理上的微妙變化,我們都可以這個為基礎來加以分析它、治療它,在此基礎之下歷代又慢慢演化出許多診治系統來。


       舉如心臟的收縮與舒張、自主神經的桔抗、荷爾蒙的協同反饋、心理上的互矛盾…等等,我們都可以這種互輔相佐的“平衡”觀來看待它。所以所謂的“平人”就是整體陰陽協調的人。當體內陰陽的衡性遭受破壞,就會產生疾病而成為“病人”。治療的原則就是設法使這種陰陽的失衡轉歸於平衡。


       這種“平衡”的觀念來源於《周易》,其每一卦象的六爻由下往上數,即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組成天、人、地的三重關係,初、二爻為地,三、四爻為人,五、上爻為天,體現出三才的調和統一,所以上曰九天之上、下曰九泉地下、人曰配天配地。



       六爻又分將單數分為陽位(初.3.5),雙數分為陰位(2.4.上),正合臟腑陰陽之分別。陰爻佔陰位,陽爻居陽位,謂之得位;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謂之失位。由其重視兩個中位,二爻為內卦(下卦)之中,五爻為外卦(上卦)之中。


       下卦的三爻同上卦的三爻“相盪”即初爻與四爻相盪,二爻與五爻相盪,三爻與上爻相盪。陰爻同陽爻相盪,謂之“和”。陰與陰、陽與陽相盪,謂之 “不和”。上下二卦,各自“中位”相比“有應”,則謂之“中和”。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六氣主客所論之始終,即師於此,故稱為初氣、二氣、三氣、四氣、五氣、終氣,配合二十四節氣。


 


       在一年日月的消長過程中,由春分”“秋分晝夜陰陽、明暗之比大致平均,以此二點為界,將督任分為前後兩半,當二分連綫和二至連綫一旦垂直相交,即二分為四,便產生了太少陰陽四個部份和伴隨發生的中央五數,這便構成了開.闔四象與二交樞,形成河圖五形生成數之間的內在聯係。此即《傷寒雜病論》六經的由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