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治一小男生,稍食即噁心欲吐半年多,稍聞異味即想吐,每次來我都戲稱他是否“害喜”了,尊照仲景:『諸嘔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用藥,未見任何效果,按其脈,右關脈弦滑多絲,舌淡白苔中根白膩而滑,尊照仲景:『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用藥,嘔吐即止,一週之後病患因吃到柿子使得病情複發,再處於生薑半夏湯原方,卻未能再見效。改尊照仲景:『乾嘔,吐逆,吐涎沬,半夏乾薑散主之。』病情又霍然開朗。而這三方都是用薑、半二味藥,但藥效卻有天壤之別,為何?其秘訣就只在藥量的輕重之分了。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屬《內經》滑可去著之劑。


【生薑半夏湯】半夏半升、生薑一斤。屬《內經》宣可去壅之劑。


【半夏乾薑散】半夏、乾薑各等分。屬《內經》燥可去濕之劑。同樣的藥味,功效卻有天壤之別,無怪乎尊仲景先師為醫中聖人。


可見劑量的大小,乾薑、炮薑、煨薑、生薑的不同,方劑的功用都會受到影響。


如此例飲重痰輕,重半夏、少生薑,故效不及病本。


痰飲輕,中寒重,生薑無法發揮溫中化飲之效(如表重則生薑又可發揮其解表化飲之效了)。


反之,表寒證不用生薑反用乾薑,如此不但不能達到解表化飲之效,且將傷及無辜的中焦。


處方用藥必須做到洽到好處,方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所以脈證的整體觀很重要,譬如病位為心下痞痛,脈顯右關弦滑,那你可知病性為水飲,弦滑帶數則水飲化熱,弦滑帶遲則水飲化寒,病因為肝木侮土,積久化痰。那病量呢?這就涉及下例的問題了,藥要下多重呢?方中哪味藥要為君藥呢?這就要在脈度上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