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盡心章》:「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岳飛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今筆者就仿易經,試著以圖案的方式來做藥化方解,試著進入這一條久無人煙的悠逕,我想,現在我們就來暢遊一翻何如?


  先輩有言:「病機之循環,如陰陽之運行。坤陰極盛而陽生,乾陽極盛而陰始。身當極盛之際,必有陰伏之機。其機藏於至微,人不能覺。而及其既著,逐積重而不可返。」也就是說宇宙是處於不間斷的盛、衰、啟、閉的循環當中,以人的食衣住行來說,有吃就有拉、有穿就有脫、有入就有出、有往就有來、、、等等,永遠是即對立又互補的。


  田雲槎《伏陰論》云:「天地之道,一陰一陽,陽升則陰降,陽沉則陰浮、、、、、蓋陽氣升於春,浮於夏,降於秋,沉於冬。」故不管邪、正之氣都受到春夏秋冬升降浮沉的影嚮。中醫是形象醫學,常以一日的東升、西降來形容人體生理及心理上的運作,而東升、西降的啟動又有賴中焦的運轉化生,故脾胃為後天之本,居中焦,通連上下,是升降運動的樞紐,肝木的升發,肺金的肅降、出氣,心火的下降,腎水的上升、納氣,無不是在脾胃升降運動的協助下才完成的。李東垣云:「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胃虛則俱病。」故甘草常為多方所共用,又稱為國老,正如醫方集解論『妙香散』時所謂的:「用以交和乎中,猶黃婆之媒嬰奼也」。


  故古人用春秋來譬喻時空,因為:冬天太泠,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間和秋天八月間,『春分』、『秋分』兩個氣節,就位在經緯度上,太陽剛剛走到黃道中間的時刻,白晝黑夜一樣長,氣侯不泠不熱很溫和,所以孔子用以隱喻其像天平一樣,可以用來衡量當時的時政好壞。


  中醫則用以來衡量中焦的脾升胃降。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李東垣云:「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臟從之。」此所謂的膽就是指中焦大腹也。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禍害至矣!。』故醫聖、張機運用此升降浮沉運的道理,以開、閤、樞分陰陽,開創出傷寒六經的實證醫學



我們可以下圖來表示:


太陽   陽明   少陽


開、  閤、 


太陰   厥陰   少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