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賢透過對事物的觀察,悟出心物合一的理論,然後以辨證的法則加以歸類,分為陰陽二大類,得出【陰陽學說】。陰陽學說認為:舉凡自然界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本規律,都是以矛盾的方式產生即對立又互輔的統合,它主宰著人類世界,世間一切事物都是陰陽二氣相合而產生的。李時珍 . 在《本草綱目》、升降浮沉篇中說:「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即然無升、無降,為何引以酒、引以鹹寒又可升可降呢?這就是矛盾對立的統合【陰陽】,而中醫即善用此理使中藥產生化陽、化陰的作用。

     中醫理論透過【易經哲理】,在漫長的臨床藥物實戰使用經驗累積後,把藥物歸類成溫、熱、涼、寒、平五性及酸(散者收之)、苦(留者攻之)、甘(急者緩之)、辛(燥者濡之)、鹹(堅者削之)五味。藥性中【溫熱】與【涼寒】為對立的兩種藥性;由於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又將溫與熱之間以及涼與寒之間作出區別,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差別,中醫常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則針對患者的病情做出適當應用。


  一般而言,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及解毒等作用,為治療熱性病的要藥(陽邪(熱暑燥)傷陰)例如:若人體有局部紅腫熱痛,小便黃(或任何分泌物黃濁黏)(諸轉反淚,水液渾濁,皆屬於火),就是熱症,此時使用金銀花、連翹來治療,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故銀翹散為溫病第一方)(至真要大論: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淫於內,治以鹹泠,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相反的,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及散寒的作用,為治療寒性病的要藥(陰邪(風濕寒)傷陽)。例如:受風寒時若怕泠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或任何分泌物白清稀)(諸病水液澄澈清泠,皆屬於寒),就是寒症,此時可用桂枝、生薑來治療(故桂枝湯為傷寒第一方)(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如果將藥性搞錯,就會造成仲景、所言的【壞病】,即難經12難所言:「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的負作用。


     明、張景岳他在《類經附翼》中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認為人與自然均本于陰陽之氣,而陰陽的道理雖「已備于《內經》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得出「醫易相通」的結論


  隋、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九、知針石》篇中明確提出:「從道生一,謂之朴也,一分二,謂天地也」。「三」又是一個新的「一」,實際上代表相互對立達到新的統一關係。電子環繞原子核轉動,並同時以逆時針方向或順時針方向自旋,而分別形成平衡的正負磁場,負磁場相當於地球的北極或負離子;正磁場則相當於地球的南極或正離子。只要身體的正、負磁能保持平衡,身體自然健康。這在古老經典【易經】中可以找到其理論根據,宇宙是由五個象徵元素-金、木、水、火、土所組成,即「五行」,它分為離心力與向心力。離心力是指木(溫)、火(熱)因木與火互相燃燒的結果就向外推,所以是「離心力」;向心力是指金(涼)、水(寒)金與水是凝固的,是向內凝聚的,所以是「向心力」;而土(平)在中間作一平衡作用「甘主轉化」。正如酸和鹼的拮抗,酸是一種可溶性物質,溶解時會形成帶正電荷的氫離子。鹼與酸相反,溶於水中時會形成帶負電荷的氫和氧構成的離子,稱氫氧根離子,鹼是抗酸物質,因為它能中和酸性。鹼和酸相互反應生成中性的鹽,另外,鹼中的氫氧根離子(OH-)與酸中的氫離子(H+結合成水(H2O)。在日常生活中,有害的酸性可以通過加入強度適當的鹼來消除,正應驗了易經所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