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水平流動圖  
      中醫以「脈診」聞名於世,同時也是「整體治療」的開端者,並且深植人心。由於中醫以整體精神為發展的根源,因此保有全世界最豐富完整的「整體觀念」資源。在沒有明確的解剖丶與少有儀器的環境發展下,卻擁有超過千年的豐富內含,富饒的『脈』『證』資源,正是中醫人養成崇尚「整體辨證」的樸實精神來源,因而得以「中庸之道」處方用藥。中醫獨有的"追根溯源"治療原則,不僅來自豐沛的「師法自然」寶藏,同時也源自「以王道為師」的歷史軌跡,中醫藥的療效便是在這箇中一點一滳醞醸開展而來的。
 
      由於「傳統中醫」講究『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其所訴求的絕對不只是「症狀治療」而已,它更著重的是貼近人生病的原因去架構處方,用看似簡約的藥隊卻蘊含絲絲入扣的處方巧思,進而將「斥解病機」的診治手段提升到『依原佈藥丶致衡復韻』的層次,針對個別患者的需求去構思丶佈局,最後開出「對證」的客製化處方。不故歩自封,使用極簡單的處方設計,返璞歸原的糾偏手法,搭配由『脈』『證』所編織而成的「治法丶治則」,在符合患者「病原」的考量之下,流露出對於疾病與原因的瞭解。訴求實效性,並以極精簡的概念,創新出針對每一位個別患者的處方態度與自我要求,其目的都只是為了靈活貼著於疾病的源頭而設想。
 
      自仲景講究「脈丶證併治」以來,其著作便成為歷代中醫人關注及學習的「經典處方」,學習「傳統中醫」,當完全進化到『脈』『證』合參之後,就能完整體驗到『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洞見觀瞻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時下有一股自稱為「經方正統」的食古不化風潮,只要開的處方並非「經方」整方套用,就斥其為非「經方正統」。然而,所謂的「經方」並非要我們恪遵不破,用來設限框架自己用的,「經方」學問最大的特色就是視其「每一味藥的佈局」特性,將其“功能性”與“對證性”的需求精巧的聯袂在一起,其用意是要後人於臨摹學習時,需連同處方中之所以由這幾味藥物不増不減的原因能夠剖析明白,使自己研究到透澈丶活用到極致,將「經方」的處方精神能夠堅實竪立在每一位學習者心中,以期能達到靈活運用丶脫穎而出的蛻變過程。
 
      也就是說,歷代先賢的作品只供我們依循指導,示範出如何能夠「精簡的對證處方」,而不是要我們恪守不知變通「整方套用」的,因此,真正會使用「經方」的人,其處方用藥你表面上是看不出有一絲雷同的,但細究其方中的每味藥味的佈局,卻都是滿滿的「仲景經方」心思,其神韻丶意境絕對處處到位,那才是經典中的經典,而不是一味的強調「依方套症」不管藥味與輕重都一味的不能更改,就像吳寶春當時參加世界麵包大賽時一樣,如果他完全不知變通,只會一味的專食前人牙慧,那與冠軍又何止差之千里呢?
 
      兼顧功能與對證的「經典之方」,所要反映出的重要特質,就只是要表達如何將藥物一味一味的堆疊在病機之下,將藥物特點與病因客製化結合,盡可能達到『貼證』與保持『精簡』,藉此用以糾正「偏離衡點」的機體功能與生命氣息,並且強調將喚醒人體的「自行復衡能力」設為首要的治療目標,反而不希望藥物過度的去干預機體的平衡。緊抓“精神”丶不依“表象”,活靈活用,才能造就經典,不愧對經典,若要造就一張完全貼合病機的方子,那麼「依樣畫葫蘆」絕對難以達成,依病機設計丶配備『脈』『證』概念,才能造就超越經典的處方,也才不愧對前人所留下的心血堆曡。
 
      在講求時效的醫學世界裡,於每個成功的典範背後,必定具備非凡的變通能力而不僵化固執,然而變通不偏執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只有藉著掌握技巧的練習,才能有機會激發出無限的變通思維。如今時序都已經進入到了2015年,回首過去數載,在醫學舞台上引領風騷的醫學新知,有些都早已改弦易轍了,假如時下的中醫人都還在井底把持「經方正統」自居,那豈不好笑呢?檢視過往能夠位居醫學要角(真正由大家公認為大師級的人物)的學者的共同特色,不謀而合的是具備「高度的變通能力」,而絕對不是故步自封,以正統自居,所能達成的。
 
 
 「由上可知:仲景「脈」「證」併治學問的精義,乃在於脈證合參之後的互補有無,不在於方證對應、對症套方的囫圇吞棗」。
 
 
 圖.文版權皆為鄭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