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要做到全面的『診』『治』結合,俱有靈活的思想而不被傳統理論所束縛,首先要設定學習目標,並且要有能力去篩選所該學習的項目。在學習理論與臨床接軌上,須了解何謂『病機』(疾病的原始起源處),才知道該用心去理解那些細節及如何分配所下的心力,以及該朝哪個方向前進。




『診』與『治』能完美結合存有三個積極意義:




一. 
是否具備扭轉病情的能力。當患者服藥或針灸後是否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見到效果,並且對你的醫術產生認同感『小時候我祖父,只要我感冒都可以用簡單、量輕有效的小方子輕易將我治癒,這就是扭轉能力。




二. 
是否具備改變病理本質結構的能力。有些精確的診治足以扭轉頑疾的病態或使其根本痊癒。例如再生不良性貧血,良好的診治能使痊癒,並擺脫一輩子輸血的命運。另一個例子是過敏性鼻炎,不要去臣服於西醫所下的定論:『那是體質病,不可能會好了中醫靠『尋根究源』的理、法、方、藥去診察與治療做有效結合,常可將西醫認為很難的疾病加以改善,甚至有一定的比例使其痊癒。




三. 
是否具備改變社會素有觀念的能力。『中醫』才不會一直被社會定位在『慢郎中』的角色上,而想要擁有這樣扭轉形象的能力,需具備全面的『脈』、『證』技術,加上全面的邏輯思考綜合歸納的能力,換言之,就是要比競爭對手(包括中、西醫更全面,更有顯效,更無法模仿。像是過去記載脈象,必須透過文字去加以述明,往往辭不達義,使醫友間的交流難以一目了然,假如能輔以脈圖的記載方式,只需幾個簡單的符號就能載明清楚,並且一目了然。




所以,所謂的全面『診』與『治』的結合,至少應朝這三種定義為目標去努力,如果三者皆做不到,便稱不上『全面的診治』。為醫者應該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資源在思相上做活化,用來提昇自己對理、法、方、藥做更有效的結合,並且長期不懈地做下去,因為不想被醫界所淘汰,就必須靈活變巧。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




把簡單的醫理重複地做,你就是熟練的醫家。




重複驗證的醫理認真地做,你就會成為專家。

 

 

 

 

 

 

 

 

 



圖.文版權皆為鄭醫師所有,皆有整頁翻拍存檔留證,未獲同意,請勿轉載,甘溫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醫師 的頭像
    K醫師

    懸壺簿記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