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醫界的人士,其中不乏名老中醫,批判古中醫左肝右肺之說,不副現代生理學。 這是因為對《周易》一無所知,不了解中醫臟象學說是據“河洛”數理模式來引述人體氣化功能的緣故。 肝藏血而主升,肺納氣而主降。 葉天士認為肺肝主精氣的轉輪:『人身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人身精氣輸布流行以肝肺為樞轉,肝升使上達頭身及上竅,肺降使下達臟腑及筋骨,使氣血流暢,臟腑安和。』極善運用此法者,以葉天士、王孟英等輩,其醫案每以“輕可去實”而愈大病,實是深得氣機升降之義。 張景岳反此而運用“滋陰填隙”、“血肉有情”之品,而癒痼疾,亦是深得氣機升降之意。 故景岳說:『火性本熱,使火無水,其熱必甚,熱甚則亡陰,而萬物焦枯矣!(溫病)。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其寒必盛,寒甚則亡陽,其萬物寂滅也!(傷寒)』。 前者重肺降,後者重肝升, 臨床上竅之過敏宜多注意肝升之太過與不及。 下焦筋骨不利宜多注意肺降之有餘與不足。 《內經》:『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 現代醫學只求表相的形質,而不知背後蘊藏著氣機之升降。 現代中醫只知實驗的數據,而不知古中醫先聖先賢之所云。 現代社會只有義利之盤算,而不明了天體背後冥冥的運轉。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 所以中焦脾胃是氣機升降之轉軸。 吳達《醫學求是》根據土在河圖中的象數說:『脾為陰土而升於陽,胃為陽土而降於陰。土位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氣不以質,而升降之權衡在中氣。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氣之右旋,故中氣旺則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輪轉。中氣收則脾鬱而胃逆,四象失其運氣。』 中醫學實為“天人合一學”,視人身為一小天地之學。 天地有“二至”、“二分”,人身亦有“二至”、“二分”。 “二至”、“二分”即【四正】也。 四正之正常運轉為中醫之生理學, 四正發生偏頗時為中醫之病理學。 診斷學即設法診出【四正】偏差之處。 治療學即設法糾正【四正】偏差之處。 處方用藥以見效為主,不必有經方、時方之別。
河圖者,乃象五行順行相生之自然無為之道也。
伏羲氏時,見龍馬在盂河,其背上有紋點:
二七在前,
一六在後,
三八在左,
四九在右,
五十居中,其位象五行。
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之火;
一六在後,象北方壬癸之水;
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之木;
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之金;
五十居中,象中央戊己之土;
中央五點又象太極合四象,中央一點又象太極含一氣。
雖然總共五十五點,其實只是二五,二五其實只是一五,一五其實只是中一,因為中一內含五行,故分之為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成積為十點;而每點也各有五行,其五行也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
其數:
一六在北,玄帝居之,天一生水,雲氣橫天;地六成之,江河亙地壬癸是也。
二七在南,赤帝居之,地二生火,木石藏之;天七成之,見空中火熾,丙丁是也
三八在東,青帝居之,天三生木,木隨陽長;地八成之,著地則旺,甲乙是也。
四九在西,白帝居之,地四生金,礦產於地;天九成之,火煉成器,庚辛是也。
五十在中,黃帝居之,天五生土,塵自天沉;地十成之,落地成塊,戊己是也。
生成各以其序,休旺各以其時,陰陽相合,而變化無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