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9/29 01:08


資料來源:【百家講壇】千古中醫故事13 ─ 張仲景02 流芳萬世


-------------------------------------------------------------------------------------------------------------------


郝教授朋友的舅舅經常腿疼,疼了十多年了,一直拄著拐杖走不了路,請郝教授幫他舅舅看看。


一問之下,病患關節不疼,也沒紅腫變形,不是風濕,不是類風濕,也不是痛風。


病患的腿常抽筋,一受涼就抽筋,一活動就抽筋,負重也抽筋,疼得病患無法走路,晚上也常因抽筋而驚醒,吃了許多鈣片也沒改善。


於是郝教授就想到了,一受涼病患就腿抽筋,這不是有寒嗎?中醫有驅寒的助陽的藥啊!


那麼一活動病患就抽筋,而且皮膚很乾燥,皮膚又搔癢,這不是陰血不足嗎?


咱用點養血的藥,鬆解肌肉痙攣的藥,正好《傷寒論》張仲景有個方子,叫芍藥甘草附子湯。這個附子和甘草相配,是助陽的;芍藥和甘草相配,是養陰血鬆解筋脈拘攣的,這個芍藥甘草相配,非常有意思,後來的醫生就把芍藥甘草相配就叫作「去杖湯」。


中醫有個藥叫木瓜,中醫有很多藥就是藥食同源,它既是藥又是食品,而木瓜也是鬆解肌肉痙攣的,所以也加進去。還有一個藥叫伸筋草,也是鬆解肌肉的,也加進去了。


這個老先生長期的不能幹活,走路不便,腿疼扶個拐杖,心情鬱悶,常常有胸悶,就加一個寬胸的,理氣的藥,叫蘇梗。


郝教授心想這樣的小方,很難取得療效,病患都拄拐杖拄了十多年了,怎麼能有效呢?告訴病患要是吃了有效又沒副作用就多吃幾副,要是沒效就另請高明。


過了兩三年以後,郝教授在街道上遇到朋友的舅舅,老先生主動打招呼,說他吃了郝教授開的藥就好了,而且也能挑水了。郝教授當時開藥認為不會有多大療效,所以也忘了藥方,既然有效,郝教授想再看看他當年寫的藥方,跟著老先生回家。


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字...


炮附子


芍藥


甘草


木瓜


伸筋草


蘇梗


還有一個藥,川牛膝,是引藥下行的。


 


老先生說他就是吃了這藥吃了六十多附好的。


老先生說他好了以後,所有腿疼的病人都來求這個方子,但大多數的病人吃了都沒效。


郝教授說當然沒效,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這個方子本來就不是治這個病的,老先生是陽虛,經脈失溫,陰血不足,筋脈失養的,所以要特別注意,當聽說別人用某個方子治好了某個病時,不要把方子直接拿來自己吃,它不一定適合自己。


 


此篇文章很有啟發性,而且最後的結語結得更棒,我很喜歡,提供給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醫師 的頭像
    K醫師

    懸壺簿記

    K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