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觀念 (42)
- Nov 26 Thu 2009 11:24
對中藥要有正確的觀念
- Oct 05 Mon 2009 10:50
『致中和之醫』 - 中醫(九)
- Oct 03 Sat 2009 08:53
『致中和之醫』 - 中醫(八)
以上『四象』(四維)為中焦之所化生,四象不和,則脾胃之氣即鬱。此四象只要有一端產生缺陷或極端的偏頗,天圓即缺少一角,即成『地不滿東南,天不足西北』的狀態,此時中焦的升清、降濁即會被影嚮而產生傷損,脈必轉虛空,胃不降則食不納,脾不升則食不化,病必轉入三陰:太陰主脾升胃降、少陰主水升火降、厥陰主陽升陰降,有如孔聖在《說卦傳》裡所形容的:【震卦】用雷電去鼓動萬物,【巽卦】用風雨去潤澤萬物。如此才能『雲行雨施』使津液行『霧』、『漚』、『瀆』的功能,一但升降失調轉入三陰,則氣血乖張,破壞了正常的平衡,因陰不平則陽不秘,就會產生了三陰的寒證(陰證),而治療三陰的過程,也就是一段由『陰不平』返『陰能平』的康復過程,一切的治療目的,就是設法使陰、陽由失常(病態)轉正常(常態)的措施擺了,也就是恢復『陰平陽秘』的生命常態。
- Oct 01 Thu 2009 10:22
『致中和之醫』 - 中醫(八)
腸道內的好菌(如乳酸菌、比菲德氏菌)存在於人體內就有如右派人士,可以形成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同時也可以分泌乳酸使腸道呈微酸性、抑制腸道有害菌(如大腸菌)的生長、幫助營養吸收、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毒素,避免便秘的發生。
- Sep 29 Tue 2009 09:29
『致中和之醫』 - 中醫(七)
- Sep 26 Sat 2009 19:16
『致中和之醫』 - 中醫(六)之補充
- Sep 25 Fri 2009 09:16
『致中和之醫』 - 中醫 (六)
- Sep 24 Thu 2009 16:55
『致中和之醫』 - 中醫(五)
- Sep 23 Wed 2009 11:56
『致中和之醫』 - 中醫(四)
- Sep 22 Tue 2009 10:22
『致中和之醫』 - 中醫(三)
- Sep 21 Mon 2009 09:48
『致中和之醫』 - 中醫(二)
- Sep 20 Sun 2009 09:24
地漿水
記得小時候祖父常叮嚀我 “地漿水”有大用,他指著孫立人將軍當年送給他的感謝狀,說道:『當年南部軍團因為霍亂橫行,使軍中許多將士上吐下瀉,久治不癒,後來請我袓父醫治,我袓父叫他們各在軍營中挖一個土坑,然後倒入清涼的井水,攪混後,待泥土沉澱後,喝其水。結果說也奇怪,打針吃藥都無效的疾病,卻因喝個“地漿水”就全部痊癒,當時轟動整個軍界,孫將軍立刻叫人用轎子抬著我祖父去召見』。還有一次我家養的土狗,被機車撞傷,奄奄一息,我袓父說,趕快把牠抱到乾燥的泥土地,讓牠的腹部扒在土地上,假如狗的內臟未受損的話,動物一吸收到土氣即會活過來的,說也奇怪,這隻土狗真的大難不死。
- Sep 19 Sat 2009 08:45
『致中和之醫』 - 中醫(一)
歷史上有許多盛極一時的民族,如巴比倫帝國,最後為何會滅亡?原因無它,缺少一個維護民族永續生存的醫學;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緣故,造就了以“河圖”“洛書”王道為精神的鉅著【傷寒雜病論】,促使中醫千年來往王道的精神發展,而薄視巧取豪奪的霸道方法,講究“河、洛”中庸法則,也就是『互利共生』,敵我互不相犯,大家『相安無事』的原則,故遠至千年的藥物至今不墜,不會產生抗藥性,效果依然如往,妙用無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即金匱:『邪氣反緩,正氣即急』之理,治病首重平衡而行,所以《內經》說:『因而和之,是為聖度』。
- Aug 05 Wed 2009 11:45
評姜通醫師的養生方法
姜通老中醫今年101歲,依然耳聰目明,行動俐落,除牙齒不太好外,沒其它慢性疾病,依然每天看診、寫書,在西醫界可說是絕無僅有的事,由此可見中醫才是養生的王道。姜老中醫養生有道,每日早晨6點30分起床,先在床上做雙腳『踩腳踏車』動作100次、雙手交握繞頸運動及深吸各100次,再起床。他每天的主食不是米飯,而是牛奶和水。幾十年來,每天喝500CC牛奶6杯,鈣質、蛋白質充足,年逾百歲仍腰桿直挺,無關節疾病;青菜、水果、魚、雞肉都不偏癈。
- Jul 27 Mon 2009 20:10
攝護腺肥大(男人的更年期)二
- Jul 27 Mon 2009 20:03
攝護腺肥大(男人的更年期)一
- Jul 20 Mon 2009 10:37
4.久服中藥有負作用嗎?
- Jul 20 Mon 2009 10:19
3.久服中藥有負作用嗎?